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副主任曾在采访中提到,每到开学季,儿童心理门诊都会迎来一个就诊小高峰。
事实上,这个门诊全年都是人满为患,许多家长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时,往往感到无所适从。
在知乎上,有一个扎心的问题:“为什么精神科医生不愿意搭理年轻抑郁患者?”高赞回答揭示了一个真相:在北医三院挂号大厅,常常听到家长对孩子不断指责的声音:
“你怎么不会插卡?”
“把钱拿出来”
“卡没放正”
“都说了XXX”
“你为什么不XXX?”
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——孩子每做一个动作,都会迎来家长一句“指导”,每个小细节都会被说教。这样的家庭,往往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的心理承受力。哪怕是鞋子放的位置不对,或吃饭掉了一块肉,父母都会不断挑剔,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。
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往往感到心力交瘁、如履薄冰,活得痛苦且压抑。
而家庭,本应该是让人放松和治愈的地方,一个家庭最大的松弛感,是给孩子足够的宽容——允许他们犯错,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曾经有一则新闻令人深思。贵阳一位13岁的男孩患上了重度抑郁,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,原本学习成绩挺不错的,但母亲总觉得他不够努力,不断给他施加压力。最终,孩子成绩开始退步,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。
然而,在他确诊后,他的妈妈还在病床边喋喋不休:
“你有啥好抑郁的,我们挣点钱,全都给你花了”
“我们这么辛苦,不都是为了你吗?”
“我们压力多大啊,你还抑郁了,你愁死我算了……”
当一个孩子开始抑郁时,最可怕的不是内心的压抑和痛苦,而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那份不相信和不接纳。
每个“生病”的孩子,之前可能都向父母发出过求救信号:
妈妈,我最近感觉心里不太舒服,什么事都不想做;
妈妈,我好累啊,明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学?
可是很多父母选择性地忽视了孩子的痛苦,反过来说孩子矫情、不懂事。要知道,抑郁不是小孩的“无理取闹”,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,最需要足够的正视和包容。
当孩子有抑郁倾向时,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,告诉他“我理解你”、“我一直都在”。父母的共情和理解,对孩子来说,就是莫大的鼓舞。
成年人的世界,总是充满了各种疲惫、压力和无奈。然而,这些与孩子无关,他们不应被迫承受父母的负能量。
作为父母,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大的善意,就是为他们营造一个积极阳光、充满爱的家庭氛围,让孩子在爱中茁壮成长。